大家好,
這里是熱愛少數民族文化、
熱愛詩詞、熱愛非遺、熱愛云南的小象。
如果你也熱愛非遺、
熱愛旅游、
熱愛少數民族文化以及詩詞歌賦,
那就關注我吧。
讓我們一起探索世界的廣闊。
此篇是民族服飾第8篇
這次我們要說的民族是:
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
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烏茲別克族
溫馨提示:全文三千多字
看不下去就看加粗和藍色字體
"仡佬族"
仡佬族集中聚居在貴州省北部。仡佬族屬漢藏語系,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漢文。仡佬族崇拜祖先, 奉祀竹王、蠻王老祖、山神。
圖@Lily張
仡佬族服飾特點:
仡佬族男女皆穿裙(男裙短,女裙長)用布一幅圖于腰際,無摺皺,有如桶狀,謂之“桶裙”。男子皆穿短衣,女子或短衣或長衣,或短衣外套以前短后長之袍。質料有葛、麻、羊毛、絲、棉布等。男女多以長帕包頭,有的婦女或用花布一塊蓋頂。
"錫伯族"
錫伯族多數居住在遼寧省和新疆錫伯自治縣以及內蒙東部、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錫伯語屬于阿爾泰語系滿一通古斯語族滿語支。
錫伯人的長袍,系大半截的長袍,底邊在膝下半尺許,袖口為馬蹄形,可以卷上,可以放下,下身穿的長褲,外加“套褲”(只有兩條褲腿,沒有褲襠和后腰),春秋穿的是“夾套褲”,冬季則穿“棉套褲”。除了平時的服飾外,錫伯族薩滿教中的薩滿還有自己特制的服裝;頭戴六股鋼盔,胸掛護心銅鏡,腰圍飄帶繡裙。
錫伯族婦女穿戴講究,穿長及腳面的旗袍,要粘花邊或繡花寬邊,外罩坎肩,坎肩有對襟的,有大襟的,也貼花邊。衣襟、袖口、領口、下擺多鑲滾邊。扎黑色腿帶,腳著白襪、繡花鞋。少女與未婚姑娘,一條長辮,用各色“毛線”扎辮根,不剪頭發簾,頭上、辮梢愛戴些花,耳戴金(銀)耳環,穿著淡雅漂亮的旗袍。右側腰部的衣兜口內,掖一條彩色手帕,一半露在兜外。腳穿繡花布鞋,顯示出青春的活力?;槎Y時,新娘頭戴吉塔庫(錫伯語頭飾,即布制發圈),上有貝殼、寶石和金銀制的花飾,下一排銀鏈或串珠等裝飾垂于眉宇之上?;楹笠荒曛畠?,參加較大喜慶活動仍要戴上吉塔庫。
圖@Lily張
"阿昌族"
阿昌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阿昌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戶撒阿昌族鄉、梁河縣囊宋阿昌族鄉、九保阿昌族鄉,其余分布于潞西、盈江、騰沖、龍陵、云龍等縣。此外,在鄰國緬甸也有部分阿昌族分布。
阿昌族姑娘愛穿藍色、黑色對襟上衣和長褲,打黑色或藍色包頭,有的像高聳的塔形,高達一、二尺。有的則用二寸多寬的藍布一圈圈地纏起來,包頭后面還有流蘇,長可達肩;前面用鮮花和極色絨珠、纓絡點綴;有的在左鬃角戴一銀首飾,像一朵盛開的菊花,上面鑲玉石、瑪腦、珊瑚之類;姑娘們還以銀元、銀鏈為胸飾,頸上戴銀項圈數個,光彩奪目。阿昌姑娘還扎腰帶,她們叫氈裙,多用自制的線和土布繡制。
“掛膀”和“剪花衣”是梁河阿昌族別具特色的兩種衣飾。“掛膀”一種坎肩式小罩衣,多用黑綢或黑棉布做成,對襟,釘銀牌扣,外掛銀鏈、三須、灰盒、針筒、小魚、耳勺、叉子、戳頭棍等銀飾物。
阿昌族梁河地區的婦女一般穿紅色或藍色對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綁腿,用黑布裹包頭,高達約0.3公尺,包頭頂端左側還垂掛四五個五彩小繡球,頗具特色。
阿昌族男子穿對襟上衣,下著黑褲,斜背“筒帕”,喜歡在胸前戴朵紅絲線結成的菊花。未婚男子戴白包頭,已婚男子戴藏青色包頭,青壯年在腦后留一尺多長的包布,有隨身佩帶刀的習俗,其中“戶撒刀”最為有名。
圖@lily張
"普米族"
普米族有悠久的歷史
屬漢藏語系的藏緬語族羌語支
有南、北方言之分
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漢文
普米族主要聚集在云南省怒江州的蘭坪縣
麗江市的寧蒗縣
玉龍縣和迪慶州的維西縣
普米族信仰苯教,韓歸教,藏傳佛教
普米族服飾特點:
①.
青年婦女均穿短上衣
古代是用麻制的
現代大多用棉布
過去多喜歡白色
現在喜用白黑紅等多種顏色
右面開襟,下襟較短,窄袖高領
春天她們穿用條絨縫制和衣邊鑲嵌金銀邊的夾衣
稱金邊衣服
②.
未婚女子留長辮
用牦牛尾毛或絲線合拌搓辮成長發一根
先挽在頭上
再將一串絲辮挽在黑發之上
并放一根紅線,表示未婚
這種頭飾簡明美觀
普米女子出外趕集,或走親訪友
均系此種頭飾
③.
另一種頭飾則用一丈二尺長的黑布為料
做成頭帽一圈圈纏上頭上
為一般已婚或老年婦女的頭飾
④.
普米青壯年男子穿短上衣
有開襟,用銀質紐扣
穿肥腳褲子
大多喜用黑色
外邊穿一件長衫,束腰帶
穿皮鞋,春天穿草鞋
圖@lily張
男子戴的帽子比較講究
樣式也較多
有戴帕子的
也有戴圓形氈帽子的
近幾十年流行戴盆檐禮帽
有的還鑲金邊
男子的裝飾品有手鐲和戒指
有的也戴耳環
但僅扎左邊一個耳朵眼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屬歐羅巴人種印度地中海類型
屬印歐語系伊朗語族帕米爾語支
塔吉克族主體在中亞
主要分布在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
中國境內的塔吉克族
主要聚居于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
塔吉克族服飾特點:
①.
男子
夏季塔吉克族男子
戴有刺繡的“謝伊達”小圓帽
穿套頭繡花襯衣
(在領口、袖口、胸前都繡有十字花圖案)
外套黑色或深色袷袢或繡花坎肩
冬季戴黑絨高圓帽,穿皮大衣
盛裝時
塔吉克族男子腰間還要系一條彩色花腰帶
袷袢
坎肩
②.
婦女
塔吉克婦女平時穿連衣裙
裙內還要穿長褲
夏季在裙外加一背心
冬季外罩棉質袷袢
老年婦女一般穿藍、綠花色的連衣裙
年輕女子穿大紅、桔黃或鵝黃色的連衣裙
塔吉克族女子喜歡戴耳環,披長頭巾
穿色彩明麗的連衣裙
圖@Lily張
"怒族"
怒族主要聚居在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瀘水(原碧江縣)
福貢、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
以及迪慶藏族自治州的維西縣
和西藏自治區的察隅縣等地
圖@Lily張
怒族服飾特點:
①.
怒族婦女穿麻布做成的右衽短裝
下裝為麻布長裙
喜在衣裙上鑲墜花邊
在胸前佩帶彩色珠子串成的項圈
有的婦女用珊瑚、瑪瑙、貝殼
銀幣等串成漂亮的頭飾或胸飾
耳戴垂肩的大銅環
頭戴用彩珠連串的珠珠帽,怒語稱“盧批靠”
胸前掛彩色串珠和用海貝制作的一塊圓形裝飾品
裝飾品的多少貴賤象征佩戴者的身份和經濟狀況
婦女喜挎自己縫制刺繡的怒包裝飾并盛物
年青姑娘喜歡在裙外系有彩色花邊的圍腰
已婚婦女的衣裙上都繡有花邊
②.
怒族男子蓄發多蓄長發,披發齊耳
用青布或白布包頭
傳統服飾為交領麻布長衣
內穿對襟緊身汗衫,外穿敞襟寬胸長衫
長衫無鈕扣,穿時衣襟向右掩
福貢地區女子穿右襟短衣,麻布長裙
頭飾用珊瑚珠、瑪瑙、料珠、銀幣和海貝制成
她們將貝殼磨成圓片
用獸皮連成發箍
并在額前垂掛珊瑚珠及小銀墜,耳戴大銅環
"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葛邏祿語支。中國境內的烏孜別克族散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圖@Lily張
烏茲別克族服飾特點:
烏茲別克族的小花帽是烏茲別克族的一個特點。
花帽為硬殼、無沿、賀形或四棱形,帶棱角的還可以折疊?;辈剂喜誓G、黑色、白色、棗紅色的金絲絨和燈心絨,帽子頂端和四邊鄉有各種別具匠心的幾何和花卉圖案,做工精美,色彩鮮艷。男女都戴。烏茲別克女性青年多穿黃色等艷麗色彩裙。
老年人則多穿黑、深綠、咖啡等色裙。不束腰帶。上衣,比較短,只及大腿部,無領,無袖,對襟,下擺的正中和正面兩邊都開衩,形成兩片寬帶。襟和寬帶的邊都繡花。出門時還要穿斗篷、蒙面紗,從頭到腳都不能外露。
男裝有:襯衣,白色套頭式,圓立領,在領、袖、襟邊繡幾何紋等紋飾。長衫,斜領右衽,無紐扣和口袋,長及膝蓋,有的還飾花邊,多用較厚實的絨、綢、棉布等縫制。腰帶,是三角形繡花長巾??布?,無領、無袖、無扣,胸前繡上大朵帶枝花。青年坎肩用鮮艷的顏色,如黃底藍花等。老年人坎肩則多用黑色。還有長褲等。
文章點評
(共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