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這里是熱愛少數民族文化、
熱愛詩詞、熱愛非遺、熱愛云南的小象。
如果你也熱愛非遺、
熱愛旅游、
熱愛少數民族文化以及詩詞歌賦,
那就關注我吧。
讓我們一起探索世界的廣闊。
此篇是民族服飾第10篇,最終篇
這次我們要說的民族是:
獨龍族、鄂溫克族、赫哲族
門巴族、珞巴族、基諾族
溫馨提示:全文三千多字
看不下去就看加粗和藍色字體
再次感謝某紅書插畫師Lily張
給小象寫民族系列的文章提供了不少素材
本系列共10篇
此前所有的插畫美圖
均來自于紅書上的插畫師Lily張、綠紅、春日清等人
如有合作需求請某紅書自動搜索昵稱聯系插畫師本人
以上圖片均來自于某紅書插畫師Lily張
"獨龍族"
獨龍族是云南人口最少的民族,獨龍族人相信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物,相信有鬼。
獨龍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西部的獨龍江峽谷兩岸、北部的怒江兩岸,以及相鄰的維西傈僳族自治縣齊樂鄉和西藏自治區察隅縣察瓦龍鄉等地。緬甸境內也有不少獨龍人居住。
圖@Lily張
獨龍族服飾特點:
獨龍族的傳統服裝習慣用一塊獨龍毯(獨龍毯以棉麻為原料,用五彩線手工織成,質地柔軟、古樸典雅,是獨龍人特有的民族工藝品)從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袒露左肩右臂,左肩一角用草繩或竹針拴結,腰間佩帶弩弓、箭包和砍刀。
女子多在腰間系戴染色的油藤圈作裝飾,常常披掛的五顏六色,串珠、胸鏈、耳環,甚至銅錢和銀幣常掛在頸上和耳下,獨龍族女子大多戴竹質耳管和大銅環,受藏族影響,她們也戴藏式的銀質鑲珊瑚或綠松石的大耳墜。婦女出門要身背精致的篾籮。
男女不戴帽,多披頭散發,赤足。獨龍族男子沒有普遍的文身習慣,但一些男孩子滿周歲時,父母要在其手腕或手臂上刺文本氏族的標志,以避邪保平安。
獨龍族女子從前需要紋面。
獨龍族男子過去用一方毯披于背后,由左至右掖,拉向胸前系結,下身穿短褲,惟遮掩臀股前后。
龍族普遍穿上了布料衣裝,但仍在衣外披覆條紋線毯。獨龍族的佩飾頗具特色,男女均喜歡把藤條染成紅色作為手鐲和腰環飾物。男子出門必佩砍刀、弩弓和箭包;
婦女頭披大花毛巾,項戴料珠。獨龍族紡織手藝比效發達,所織麻布線毯質地優良,色彩諧調,特色鮮明。
"鄂溫克族"
鄂溫克是鄂溫克族的民族自稱,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
鄂溫克屬阿爾泰語系之通古斯語族北語支。中國境內主要居住于內蒙古和黑龍江兩省區。
圖@某紅書描夢姑娘
鄂溫克族服飾的原料主要為獸皮。大毛上衣斜對襟、衣袖肥大,束長腰帶。短皮上衣、羔皮襖是婚嫁或節日禮服。無論男女,衣邊、衣領等處都用布或羔皮制作的裝飾品鑲邊,穿用時束上腰帶。
鄂溫克族喜愛藍、黑色的衣服。皮套褲外面繡著各種花紋,天冷時穿在皮褲的外面。男子夏戴布制單帽,冬戴圓錐形皮帽,頂端綴有紅纓穗。
鄂溫克族婦女普遍戴耳環、手鐲、戒指,或鑲飾珊瑚、瑪瑙。已婚婦女還要戴上套筒、銀牌、銀圈等 。
圖@Lily張
"赫哲族"
赫哲族歷史悠久,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也有觀點認為應歸入那乃次語支)。赫哲族主要分布于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交匯構成的三江平原和完達山余脈,集中居住于三鄉兩村。
赫哲族服飾特點:
赫哲族最有名的是魚皮服飾工藝:由于特殊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特定的自然生存條件,赫哲人早年的衣飾多用魚皮縫制,素有“魚皮部”之稱。
居住在黑龍江、松花江下游者,“衣服多用魚皮,而緣以色布,邊綴銅鈴與鎧甲相似?!?/span>據考證,赫哲族是世界上少有的用淡水魚皮制作服飾穿用的民族,且歷史久遠并傳承至今。
赫哲族的魚皮服飾工藝主要由剝魚皮、熟魚皮、剪裁、縫制幾大工序。赫哲人夏季多穿用魚皮衣褲鞋。其縫制的衣褲鞋邊、領邊、袖口都飾有各種顏色的皮條云紋和動物花樣,有的還在衣下擺縫上海貝殼、銅鈴或纓絡珠、疏繡穗之類的裝飾品,以示別致美觀。
赫哲族傳統魚皮服飾大多用蜇羅、細鱗、狗魚、大馬哈、懷頭等魚皮熟制后縫制,縫線亦用魚皮制成。
赫哲族的魚皮服飾,拼接巧妙,做工精細,花紋特點有大鱗紋、小鱗紋和無鱗紋。魚皮服飾不僅看起來美觀,穿起來也很舒適?,F在看來,它不僅有收藏價值,且仍有實用價值。
"門巴族"
門巴族歷史悠久
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
門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東南部的
門隅和墨脫地區
門巴族和藏族長期友好往來,互通婚姻
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信仰
生活習俗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關系
門巴族的發式多種多樣
有的部落剪短發
有的長發散披背后
女的梳幾條辮子垂于肩后
有的男女均蓄長發
發置于頭頂,穿一根竹簽
熱帶地方全為光頭
有戴圓形禮帽的,有戴氆氌圓形帽的
有戴自編藤帽的,有戴熊皮帽的
帽前兩邊各固定一個野豬獠牙
有的部落還在帽上插若干根鳥翎,十分美觀
在珞渝北部山區
男子夏穿自織的土白短上衣,長袖,大對襟
兩個布扣在右邊
下穿自織的帶紋花短褲
冬穿從藏區購回的氆氌長袍
或自制的野牛皮大披掛
婦女夏帶花紋的上衣,下穿白布短褲
婦女胸掛護身佛盒
盛裝時均喜歡佩戴銀質手鐲、耳環、戒指
上嵌珊瑚、綠松石等各種寶石
戴白玻璃穿成的項鏈
胸掛"呷烏"(盛放護身菩薩的銀佛盒)
"珞巴族"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東起察隅
西至門隅之間的珞渝地區
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珞巴族大部分居住在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
以西的高山峽谷地帶
珞巴族服飾特點:
①.
男子
珞巴族男女都喜歡佩帶裝飾品
男子戴手鐲、竹管耳環、項鏈
腰間掛弓箭、長刀等物
男子的服飾
充分顯示出山林狩獵生活的特色
他們多穿用羊毛織成的黑色套頭坎肩
長及腹部
背上披一塊野牛皮
用皮條系在肩膀上
內著藏式氆氌長袍
博嘎爾部落男子的帽子更是別具一格
用熊皮壓制成圓形
類似有沿的鋼盔
帽檐上方套著帶毛的熊皮圈
熊毛向四周蓬張著
帽子后面還要綴一塊方形熊皮
由于住在深山里需要打獵
所以珞巴族男子都要佩戴弓箭和長刀
它們不僅可以防止野獸和毒蟲的襲擊
而且還可以砍竹木,架藤網橋
起房造屋甚至剪頭發、裁剪獸皮……
②.
婦女
珞巴族女裝是用棉布制作的
珞巴族婦女喜穿麻布織的對襟無領窄袖上衣
外披一張小牛皮
下身圍上略過膝部的緊身筒裙
小腿裹上裹腿
兩端用帶子扎緊
她們很重視佩戴裝飾品
除銀質和銅質手鐲、戒指外
還有幾十圈的藍白顏色相間的珠項鏈
腰部衣服上綴有許多海貝串成的圓球
珞巴族婦女身上的飾物可多達數公斤重
這些裝飾品是每個家庭多年交換所得
是家庭財富的象征
除此以外,珞巴族還有專門的獵服
珞巴族的獸皮披肩,既輕巧又暖和
不滲水抗濕性能好
他們頭戴熊皮帽,擋雪遮雨
腳穿“里木”(統靴)
鞋幫和鞋底全部是用“阿努”(瑞香樹皮)
纖維編織而成
極其結實
一生的狩獵生涯,四雙“里木”足夠穿了
"基諾族"
基諾族也是云南特有的民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Z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諾山基諾族民族鄉及四鄰的勐旺、勐養、勐罕,勐臘縣的勐侖、象明也有少量基諾族散居。
圖@Lily張
基諾族服飾特點:
①.
基諾族婦女穿自織棉布做的緊身對襟小褂,鑲繡色彩艷麗的花紋圖案,無領,無紐扣,肩尖。袖籠以上用藍或黑色,袖籠以下用各種寬窄不同的條紋花邊,有的以紅、赭、灰為主調,有的以紫、綠、藍為主調,有的配以銀飾。
上衣背部繡有圓形太陽花式圖案。胸前戴一貼身三角形黑色繡花小兜。下穿紅布鑲邊的黑裙,裙子上部用白底織紋布,與上衣裝飾相呼應,約占裙長的2/5,下面3/5為黑色。
裙下擺有彩色花邊,兩端交結于腹前,使中部條紋花更加鮮明。腿上綁有花紋的藍色裹腿。椎髻,發髻有婚前婚后之別,婚前髻在腦后右方,婚后髻在前額正中。
頭戴披風式尖帽,長約60厘米、寬約23厘米的豎線花紋土布對折,縫住一邊而成,戴時在帽沿上折起指許一道邊。
圖@Lily張
②.
基諾族男子穿鑲邊白色粗布對襟短褂,無領,無紐扣。背部一般都縫有繡在白色方塊布上的月亮花式圖案,有的胸部、下擺、袖間及袖口都有黑紅兩塊10厘米左右的方形黑布,中間繡著太陽紋、月亮花,稱為“孔明印”。
下著白色或藍色褲子,左右兩側胯部各有一塊傳說是神人所贈治箭傷的膏藥形方塊黑布,以保護他們不遭受傷害。腿上裹白色綁腿。頭上留三撮發,額前正中一撮,頭頂腦門心兩邊各一撮,用寬約一尺、長約丈余的黑布纏頭。
"結語"
到這里,56個民族服飾系列就全部寫完了
此篇是第10篇,為最終篇,感謝您觀看
如果對此系列感興趣
可搜索56文化網,手動搜索【民族服飾】
如果您對民族非遺以及云南的美景感興趣
也可以關注我們,再次感謝您的觀看
文章點評
(共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