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
晉寧河泊所青銅時代遺址可謂是火了一把
入選了
2022年六項考古新發現
2023年2月22日上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在中國歷史研究院召開。
論壇共收到來自全國的43項考古新發現申請材料,內容豐富、異彩紛呈。經專家委員會評審,評選出了6項入選項目和6項入圍項目,時代跨度從舊石器時代到宋元時期。
入選項目
1.湖北十堰市學堂梁子(鄖縣人)舊石器時代遺址
2.河北尚義縣四臺新石器時代遺址
3.甘肅慶陽市南佐新石器時代遺址
4.河南安陽市殷墟商王陵區及周邊遺存
5.云南昆明市河泊所青銅時代遺址
6.寧夏賀蘭縣蘇峪口西夏瓷窯址
入圍項目
1.安徽含山縣凌家灘新石器時代遺址
2.新疆尼勒克縣吉仁臺溝口青銅時代遺址
3.陜西旬邑縣西頭商周時期遺址
4.四川鹽源縣老龍頭青銅時代墓地
5.浙江溫州市朔門古港遺址
6.山東濟南市元代濟南王張榮家族墓地
河泊所青銅器遺址
01.簡介
云南晉寧河泊所遺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晉寧區上蒜鎮河泊所村附近,滇池東南岸,東北距出土“滇王之印”的石寨山墓地僅700余米。該遺址于上世紀50年代發現,一直被當作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通過多年的考古調查、勘探及發掘工作,初步確認了滇文化的核心區域——河泊所遺址群的大致分布范圍,即梁王山、左衛山、金砂山、龍潭山一線以西,滇池以東的區域,其核心分布區約4平方千米。其中重要發現一是封泥,二是道路,三是建筑遺跡,四是簡牘。
02.重大突破
河泊所遺址發掘出土了包括“益州太守章”“建伶令印”等在內的益州郡和所轄屬縣的官員的封泥,其中包含益州郡24縣中的屬縣達18個。大量簡牘的發現,是中國南方繼湖南“里耶秦簡”發現之后的又一重大考古發現,其發現的行政、司法簡牘,內容豐富,與已經發現的封泥相互印證,是漢代中央在云南行使治權的有力證據。河泊所遺址考古發掘獲得的重大突破,是云南跨入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過程的實證,證實從西漢中期漢武帝設置益州郡開始,云南就開啟了跨入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新篇章。結合以往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滇王金印及“滇國相印”封泥,河泊所遺址考古發掘讓西漢時期西南地區“滇王”治理和郡守長官治理兩套體系均有了實物證據,讓石寨山大遺址考古也取得了重大的新突破。
03.文物遺存
【2018年10月-2019年4月】
考古發掘發現,這些遺跡共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為田塊和道路屬于明清時期,主要出土鐵釘、鐵片及瓷片等;第二個時期為漢晉時期,主要包括廢棄的河道堆積、20余座灰坑及窯址,出土遺物有封泥、陶瓦以及裝飾品殘件等;第三個時期屬于西漢中期以前至西周時期,發現了甕棺、房屋、灰坑、灰溝等眾多遺跡,出土有陶釜、紡輪等陶制品,骨錐、骨鏃等骨制品,玉環、玉鐲、磨石等玉石制品,另有少量的銅鏃、銅片及臂甲等。在廢棄的41號河道中清理了90號灰坑,還發現了“滇國相印”、“王敞之印”和“田豐私印”等封泥。
【2021年-2022年】
兩次發掘出土了包括“益州太守章”“建伶令印”等在內的500多枚封泥。發現帶漢字的簡牘200多枚,絕大部分還在清理中,已經認出的文字包括“滇池以亭行”“建伶長”“始元四年”等。
【2023年】
云南河泊所遺址出土的漢代簡牘和封泥清理工作已全部完成,清理出有字簡牘1300多枚、封泥837枚。
近日
尋甸七星鎮
發現一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
尋甸七星鎮遺址
日前,尋甸縣七星鎮考武村發現一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出土大量陶片和石器。該遺址是昆明地區新石器時代第一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對研究昆明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據昆明市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遺址位于七星鎮考武村西側約300米處的丘陵地帶,于2019年新建昆渝高鐵工程文物考古調查勘探時發現,呈東北至西南走向,面積約4萬平方米。2022年10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昆明市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中心、尋甸縣文物管理所等對其進行考古發掘,目前發掘面積共3100平方米,發現大量柱洞及房址、溝、灰坑等遺跡,出土了大量陶片及部分石器。另外,部分柱洞及灰坑內還發現較多紅燒土堆積和少量炭屑,部分區域發現有墻基分布。這些考古發現對研究當時的房屋結構、布局、建造工藝、功能等具有重要意義,為進一步研究當時的人口規模、社會結構、生產力水平、自然環境變遷等提供了重要資料。
該考古遺址為目前尋甸盆地考古發掘的第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意義。本次發掘將進一步豐富尋甸盆地的歷史。
文章點評
(共0條)